十年传道 “广场舞王”舞动田园

发布时间:2020-02-10 00:12:0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黄月华正在领舞。

黄月华正在领舞。

黄月华登上央视

黄月华登上央视 《社区英雄》栏目舞台。

黄月华(右一)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舞蹈培训。

黄月华(右一)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舞蹈培训。


  她是县城的广场舞发起人,近20年的坚持和努力,让她实至名归成舞王;

  她是行走在田坎的老年舞者,用双脚丈量山路,把通俗易学的舞蹈火种播向偏远乡村;

  她在农村留守妇女中拥有大量粉丝,因她的存在,坝坝舞成留守妇女们的新风尚

  但她的努力并不止于舞蹈培训,从器材支持到场地建设;从人才培养到交流切磋,年过六旬的她正与时间赛跑,誓将坝坝舞阵地拓展到每一个村。

  她是青神县城的“广场舞王”,更是乡村山野的田坎舞者,她叫黄月华。

  本报记者 樊邦平

  广场舞王:

  自掏腰包领舞,成为县城广场舞第一人

  在青神县城的广场舞圈子,黄月华的名字是一个响亮的招牌,这不仅因为她是当地的广场舞启蒙者,而且还因为她对广场舞事业的坚守与付出。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内陆县城,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已经步入时尚。蹦迪、卡拉OK、夜总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消遣的去处。青年人的夜晚让人向往和迷恋。

  但中老年人却遭遇窘境。华灯初上,老年人的夜生活还很单调,要么呆在家中,要么下棋习武。彼时的县城,在中老年圈子,一个符合大众需求,又能强身健体、丰富精神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备受期待。

  因出差缘故,当时还在青神县文化局工作的黄月华到了大城市,也看到了大城市的中老年业余生活之一—跳交谊舞,由此她顿生灵感,这不就挺好吗?于是她暗自盘算,要把这种符合中老年人健身需求的舞蹈模式引入青神。

  1996年9月18日,黄月华邀请了另外4名舞蹈爱好者,迈出了作为舞者的第一步。她在当时的县体委训练中心租了场地,自费购置了白炽灯泡、电线、手提式录音机和磁带等音响设备,呼朋引伴地跳起了舞。90年代,健身操、民族舞盛行。当时每天晚上,黄月华架起一个手提式录音机,准时放乐。他们5个人,按照轮班领舞形式,每天都到广场领舞。当时为了维持运转经费,广场舞会采取自愿捐赠形式,每次前来跳舞的市民们会自动象征性交一点费用。

  忠实粉丝:

  老伴为她背音响,学员为她迁居乡村

  结缘广场舞,向农村推广坝坝舞,这是一份付出为主,回报甚少的公益事业,它要长久地开展,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

  对于黄月华而言,激励她在这个事业上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便是来自家庭的铁杆粉丝—自己的爱人宋大成。

  十年前宋大成从企业退休,看到妻子为推广坝坝舞而四处奔波,他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力挺自己的爱人。

  “跳舞我不懂,但干体力活我在行,以后你负责艺术,我负责打杂。”老伴的一席话把黄月华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宋大成便时常伴随黄月华左右,夫妻搭档,把坝坝舞蹈推向农村。

  “我一个音响有35公斤重,他都60多岁的人了,背着这么重的设备跟我东奔西跑,他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我的事业,这也是激励我在跳舞上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谈到铁杆粉丝老伴的故事,黄月华便忍不住潸然泪下。

  除家人外,在广大农村,黄月华还有更多的舞蹈粉丝,她们甚至有的因坝坝舞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现年55岁的刘素云去年退休,此前她是河坝子镇的工作人员,为了坝坝舞,她放弃在镇上的生活,来到白果乡三清寺村定居。

  “我热爱坝坝舞,更热爱以舞会友而形成的融洽气氛。”刘素云告诉记者,她参与并见证了当地坝坝舞的盛行和繁荣。

  上世纪90年代,刘素云进县城赶集,每当路过广场,心中便会泛起阵阵涟漪。

  在偌大的操场上,一群妇女们依次排列,每当大喇叭中吐出熟悉的韵律,妇女们便会翩翩起舞。

  “当时既感觉新鲜,又非常羡慕,县城里的普通中年妇女还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扭秧歌,好不稀罕。”刘素云暗自感叹,“啥子时候我们农村也能这样敞开跳舞呀。”

  刘素云将羡慕和期望带回了农村。但那时,广场舞在内陆小县都属新生事物,何况偏远农村。

  2004年,青神县妇联发起留守老人和妇女关爱项目,希望提升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在县城广场舞界独领风骚的黄月华成为农村坝坝舞推广大使,开始了她的田坎授舞之行。

  河坝子镇安家坝村是当时第一个试点村,黄月华带领团队来到村上,培训一周。对此,刘素云乐开了花,“盼了多年的广场舞终于要落地农村了,我们也可以载歌载舞了。”

  虽然刘素云期盼已久,但在农村,对于上台跳舞,妇女们还是顾虑颇多,扭扭捏捏不好意思。

  此时,作为乡镇干部的刘素云接到任务,必须动员20名妇女前来捧场。最后,在刘素云的软磨硬泡下,妇女们如约而来,但都在外围观望,不好意思加入练舞队。针对留守妇女们的踌躇和腼腆,黄月华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并说明,跳舞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最后黄月华还和团队成员们亲身示范,带头上台和着节奏跳了起来。最终,尴尬的场面得以破解,气氛变得融洽,留守妇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黄月华学起了时兴的舞蹈。

  安家坝村是广场舞进入该县乡村的第一颗火种,此后十年,更多的坝坝舞在乡村舞台上呈现,黄月华的舞蹈粉丝团们也由城市扩至乡村。

  田坎舞者:

  走遍田坎山路,为留守妇女找到精神归宿

  安家坝村的舞蹈普及激发了黄月华的思考。作为女性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广场舞不仅要在城市普及,更应该到农村落地生根,那里妇女们的精神生活更需要舞蹈。

  安家坝村一行,坚定了黄月华的田坎舞蹈梦。她计划从人才培养、设备支援,到场地建设,再到交流协作,都要好好谋划一下,为乡村妇女们提供一个广场舞的广阔平台。

  面向农村推广,需要巨大的人力支持。为此,黄月华邀请了舞蹈爱好者,成立了20余人的健身舞蹈队,为城市和农村的坝坝舞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从2004年至今,十年普舞路,黄月华和她的团队将坝坝舞的旗帜插满了26个村,从腰鼓、健美操,再到交谊舞,每当夜幕降临,青神农村广阔天地总会出现充满动感的画面。

  “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能唱起歌儿跳起舞,安逸得很。”从河坝子镇上迁居于三清寺村的刘素云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三清寺村村支部书记黎雪玲告诉记者,该村有留守妇女200余人,通过黄月华老师的帮助,村里形成了跳舞的爱好,每晚都有几十人到村广场跳舞,最多的时候达200余人。每晚7点半至9点半,周边三个村的村民们便如约而至,争相前来扎场子。

  有了家人和粉丝们的支持,黄月华更加坚定了坝坝舞的推广事业。

  多年来,黄月华坚持每个月自编2到3个新舞曲义务教给每晚到广场跳舞的人,舞蹈形式涉及秧歌、扇子舞、健身操、三步舞、老年迪斯科等。

  坚守阵地:

  花甲之年再出发,搭起永不谢幕的坝坝舞台

  时值隆冬,傍晚的青神县白果乡三清寺村村民活动广场依旧载歌载舞。这里的活动广场原有300多平方米,但每晚前来跳舞的村民日益增加,面积显得太狭小,所以当下村里的要务是必须及时扩大活动面积。

  “但我们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村支部书记黎雪玲告诉记者,紧要时刻,黄月华老师带来了希望。她提供的资金支持解决了村上的燃眉之急。

  原来,黄月华的事迹感动了社会,经县妇联和县乡村妇女儿童合作发展促进会的前期争取,“黄月华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项目”被推荐到央视《社区英雄》栏目,并从全国几百个社区志愿服务公益项目中脱颖而出,被栏目组选中。

  当时,该档节目每期有两位社区英雄分别讲述动人故事,展示千人舞蹈比拼,由现场观众公开投票选出获胜方,获胜方将赢得30万元的英雄奖励金的支持 (另一方也将得到10万元公益金),以帮助社区公益项目的实施,同时也为该公益项目所在地区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宣传推广。

  今年10月4日,央视12套《社区英雄》第三季节目中,青神广场舞第一人黄月华精彩亮相。

  该期节目的参赛者是《社区英雄》节目自开播以来年龄最大的一组英雄,与64岁的黄月华同场PK的是来自湖南省江永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77岁传承人何静华。

  节目现场,当回忆起自己不计报酬推广广场舞的初衷和艰辛,当那个给自己背了10年音响的老伴儿意外地出现在节目现场,不仅黄月华哭了,全场的观众也是热泪盈眶,现场不时响起久久的掌声。当黄月华团队亮相时,也获得了观众的赞叹。最后,两位社区英雄分别获得现场观众投票各100票,各自获得20万元的英雄奖励金。她们是节目开播以来首次打成平局的英雄。


  参加《社区英雄》,黄月华就是想争取英雄奖励金,为山村修建平整的跳舞场地,便于大家跳舞锻炼。她说,巩固乡村坝坝阵地,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而央视《社区英雄》节目提供的广场舞活动推广基金,正好可以帮她为推广广场舞提供资金保障。在得知三清寺村的难题后,黄月华当即从基金中拿出1.5万元,帮助该村完成广场扩面工程。如今三清寺村已成为周边三个村的坝坝舞活动中心。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黄月华争取的资金已为10个村提供了资金支持。在这些村中,已有3个村开启了坝坝舞活动,每晚7点,舞蹈广场便成为这些村里的留守妇女们的新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