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的芭蕾遇上中国的藏族舞

发布时间:2020-02-10 00:12:16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舞剧的灵感取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主人公丹青是位才华横溢且生活优越的中国汉族青年画家,他同时亦承受着城里人特有的生活重压,因而在一个名为“香格里拉”的都市酒吧,迷上了一位会跳舞的藏族少女,随其奔向她位于雪山脚下的老家,并在那里找到了空前的宁静与轻松,更清楚地意识到,纯净无瑕的卓玛就是自己梦中的“雪山少女”,而“雪山脚下”正是众人心中的“香格里拉”。

1.jpg

作为参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唯一一部芭蕾舞剧,重庆芭蕾舞团原创的《追寻香格里拉》为观众呈现的是中西合璧的视听飨宴


整部舞剧中,男主演严谨规范的芭蕾美感与清风拂面的舞台形象让我们叹为观止,而女主演优美舒展的肢体线条与清新灵动的舞台风范则是全剧的又一亮点。总体上说,正是胡江和王佳楠两位领衔主演在技术上的无懈可击和在艺术上的日臻成熟,确保了全剧的圆满成功。

其他主演也具有多年的表演经验和扎实的功底。当然,衡量一个舞团整体实力的高低,最要看的绝不仅是几位主要演员,这一点无论是在今天的重庆芭蕾舞团,还是在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团,都是如此。重庆芭蕾舞团的这支群舞队伍年轻气盛,且倾情投入,他们在所有舞段中的出色表现为全剧的成功创造出了强大的气场,更显示出了这个新生芭蕾舞团的勃勃生机!

整个演出让来自北京、上海、沈阳、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舞蹈专家们以及每晚800多位当地的芭蕾发烧友们都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不仅由衷地祝贺重庆芭蕾舞团继中央芭团、上海芭团、辽宁芭团、天津芭团、广州芭团、苏州芭团之后,在巍巍山城的横空出世,更期待它能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探索艺术与市场完美结合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

《追》剧首演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其创作班底的强强联手。编剧喻荣军和张华新编的故事不仅情节设置合理、巧妙,其灯红酒绿的闹市与雪山脚下的村庄这种两幕结构与典型环境之间也充满了强烈的对比,进而使得两组人物的情爱关系与戏剧冲突真实可信,而其《追寻香格里拉》的立意也能让当代的都市人理解,引起我们的共鸣。

两位作曲安栋和彭飞都是上海人,前者的传奇人生中包括了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火炬接力与点火仪式作曲,而他为大型舞台作品创作的清单中,还有音乐剧《弘一法师》、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羌风》、原创舞台剧《胡桃夹子·海上梦》、音乐剧《成长的快乐》等记录;后者的与众不同则在于集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经验于一身,并曾多次在伦敦的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和纽约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等国际一流场地演奏……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不仅气势恢宏,而且优美动听。

担任服饰与造型设计的李锐丁同样来自上海,曾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与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担任首席设计师,20年的职业生涯中,居然已为200多台中外舞台作品创作过服饰,其过人的精力与无穷的创意为他带来了应接不暇的委约,而他为全剧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所有服饰中,当属那八套盛装的藏袍最为抢眼,进而为全剧的藏族风格提供了一目了然的定位。

舞美设计张继文是舞蹈界非常熟悉的合作者,其创作年表中不仅有《野斑马》、《霸王别姬》、《红河谷》、《二泉映月》、《西施》、《王昭君》、《白蛇传》等15部耳熟能详的舞剧,还有大量数不胜数的获奖记录。而他为本剧设计的舞美依然保持了我们熟悉的简约大气,尤其是其中凌空倒挂、斜插式的摩天大楼令人瞠目,为全剧提供了既“创意”又“现代”的整体意象。

灯光设计周正平素有“灯光诗人”之美誉,设计范围覆盖了京剧、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等各个领域,频频获奖则是他的家常便饭。他为本剧设计的灯光在国际都市的灯红酒绿与雪域高原的质朴纯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为全剧的成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毫无疑问,舞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中每种元素的高下都会影响到全剧品相的优劣,却代替不了舞蹈自身创意的大小。总体而言,由团长刘军和台湾青年编导李国治为全剧编导的大量舞蹈是拿得出手的,无论是四位主要人物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还是都市中的经纪人群舞、雪域中的藏族群舞,寺庙中的菩萨群舞、大自然中的花神群舞和雪花群舞,都有新鲜的想法与流畅的设计在涌动,最成功的是剧中姐姐丹曼的几个舞段——由于交织着矛盾冲突的情节与起伏跌宕的情绪,并且不受任何民族风格的局限,因此,使她跳得无拘无束,并且感人至深。

与此同时,《追》剧的表演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极富民族特性的舞蹈创新与特征,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交流及民俗风格,酣畅淋漓地展现出舞蹈包容性的魅力。

第一,借鉴了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在舞剧创作上“将情节情绪化”的方法,将文字的剧本删繁就简,并从复杂的情节中,准确地提取其高潮的某种情绪,然后用非文字的舞蹈“妙趣横生”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题。

第二,在西方芭蕾“开、绷、直、立”的贵族审美与藏族舞蹈“下颤加侧摆”的平民动律之间寻找到一种有机又有趣的融合,具体而言,就是在与汉族画家丹青的双人舞中,为卓玛打造出几段颇具视觉美感的特色舞蹈。事实上,“芭蕾民族化”这个问题是中国与其他非西方编导家们一直在探索的研究方向,《追》剧无疑做出了有力的尝试。

第三,借鉴了“性格舞”模式在《天鹅湖》等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藏族舞蹈在“渲染气氛、烘托场面、丰富色彩、推动情节”以及扩大语汇、确立风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一部中西合璧的舞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