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发布时间:2020-02-10 00:11:57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这两天,一条名为“广场舞正式‘转正’!被列入全运会竞赛项目”的新闻被各大媒体报道和转载,并果不其然地在留言区引发了群嘲,进去一看被点赞最高的评论几乎都是“以后占领篮球场更加理直气壮了”。


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广场舞转正”的新闻在微博热传。

其实仔细一看,这条新闻里的被“转正”项目有十九个之多,但唯独只有广场舞才会成为热点新闻。为什么?近年来,广场舞红遍了大江南北,无论大小城市,凡是有居民区的地方,就能看到中老年人热情洋溢地跳着广场舞。但伴随着大音量音乐、争夺活动地盘等“扰民”新闻,对广场舞的嘲讽、抨击也从未停止,这都让广场舞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违反规则当然不值得提倡,涉及到争斗互殴更应依法处理。但当一边是数以十万、百万计的老年人将广场舞作为生活中最具光彩的部分,另一边是年轻人众口一词地加之以嘲讽,这中间巨大的裂隙是从何而来?今天书评君推送的这篇文章,作者认为,对广场舞的污名化包含着歧视与霸权。不管你是否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至少,比嘲讽更值得做的,是思考和讨论。

撰文 | 罗雅琳

最近,一条名为“广场舞‘转正’跳进全运会”的新闻引发了不少热度。不过,仔细查考就会发现,这样的新闻其实相当“标题党”。最近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打出“全民体育”的招牌,增设了包括龙舟、舞龙、桥牌、气排球、国际象棋、国际跳棋、健身气功等项目在内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在此之外,由天津市体育局负责,全运会还举办配套的网络活动和赛事项目。广场舞不过是和征文比赛、书画大赛、知识竞赛、体育达人秀等一起被列为网络活动,并非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地位依然微不足道。但“广场舞‘转正’”的微博新闻下已经是一片冷嘲热讽:“这下大妈们占地更有理了”、“完了,篮球场、足球场全部沦陷”、“谁提议去谁楼下跳”……甚至还有:“蝗虫!”

广场舞已不是第一次遭到反对。前不久,洛阳某地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与打篮球的年轻小伙子为争夺场地而大打出手,相关评论也几乎向年轻人一边倒,将跳广场舞的老年人称为“老坏人”。和“广场舞‘转正’”新闻下的评论一样,广场舞对于“广场”的占领被视为其“侵占公共空间”的表现,进而成为广场舞参与者“缺乏素质”的证明。

广场舞扰民的外在原因

老年人锻炼的无地彷徨

事实上,将作为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中老年女性称为“广场舞大妈”,本身就蕴含着对她们“缺乏素质”的批判。在日常使用中,“大妈”与“少女”相对,往往意味着品味庸俗、自私自利、放弃矜持、丧失美感。这正是广场舞的公众形象。围绕着广场舞的更大争议是“噪音扰民”。《最炫民族风》、《小苹果》、《老婆最大》等气氛喧闹而充满节奏感的“神曲”是广场舞者偏爱的音乐。对于不相干者而言,这样的音乐就是一种“噪音”。“蝗虫”的称谓也就由此而来。


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在视频网站上可以搜到大量广场舞教学视频

作为一种自发的、受众广泛的、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广场舞却一直承受着舆论的普遍嘲讽。但若仅从广场舞者身上找原因,未免显得过于粗暴。在常被人诟病的“广场舞侵占篮球场”这一类事件上,与其说这是老年人缺乏素质的表现,不如说折射出他们在“锻炼”问题上的无地彷徨。被老年人“侵占”的篮球场并非需要缴费才能进入的专业体育馆,而大多是国家的便民活动场所或是小区的配套健身设施。为年轻人准备的篮球场随处可见,适宜老年人的运动场地却不多。大爷大妈之所以涌入篮球场或者其他被认为“不应该”跳广场舞的地方,实在是因为无别处可去。

老年人也是“公共”和“大众”的一员。并不是大爷大妈的“广场舞”侵占了小伙子的“篮球场”,而是两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诉求产生了冲突。说到底,打篮球和广场舞不过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选择的不同锻炼方式。老年人无法像年轻人那样通过做平板支撑或是“腹肌撕裂者”来“健身”,只能以相对柔和的运动方式进行“养生”。年轻人不满老年广场舞侵占了篮球场,可反过来看,也可以说是为年轻人服务的篮球场侵占了老年人原本亦可分享的公共锻炼场所,是年轻男性的健康诉求压倒了“大妈”——老年女性的健康诉求。


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在广场舞中普及率颇高、被戏称为“僵尸舞”的“佳木斯快乐舞步”

当下对于广场舞的普遍污名化、以及宣称让广场舞大妈退回家中等言论,其实隐藏着对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的歧视。似乎老年女性就应该闭门不出、举止贤淑,否则就是“为老不尊”。相比之下,每当出现“青春版广场舞”或是“美女广场舞”的新闻,相应的评论则大多是“我决不嫌这样的广场舞扰民”。

在为不同人群分门别类提供健身场地这一点上,或许早些年代做得更好。小时候,在我家住的老国有工厂生活区的中心有一片运动场。运动场分为两半,一半是篮球场,另一半是曾经被大力推广的老年运动项目——门球的沙地。也就是说,这片运动区域一半属于年轻人,另一半属于老年人。后来门球不再风行,沙地改建为水泥坪,但遵从这一约定俗成的界限划分,年轻人照旧在篮球场打球,水泥坪则成了老年人广场舞的地盘,两组人群也就相安无事。

如果我们仔细看那些广场舞引发争端的新闻,就会发现广场舞与篮球场的冲突大多发生在新建商品房“小区”。运动健身场所作为“完善的配套设施”之一部分,常常是小区楼盘出售的一大卖点。但如今的地价寸土寸金,地产商连楼与楼的合理间距都常常无法满足,更不会舍得腾出过多运动场地。其结果就是地产商选择迎合作为购房主力军的年轻人,在小区内建设篮球场或是收费高昂的瑜伽会所,至于老年人的运动场所则往往不在考虑范围内。只要想想我们身边的小区运动场地大多是一片篮球场加上装模作样的几个秋千、单双杠、太极盘,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因此,“广场舞闯入篮球场”之类的事件,实际上是地产商为了土地利润最大化而选择性忽视了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结果。唯一的解决办法不是将老人赶出篮球场,而是科学规划出适合老年人的健身用地。


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社会性动物》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

译者: 邢占军

版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生活趣味的差异

集体的热闹vs一个人的孤独

广场舞在公众舆论中的另一大嘲点在于其“大妈”属性。当下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节目《中国有嘻哈》构成了与广场舞的鲜明对比。年轻人爱的是freestyle,而“大妈”们跳得太过整齐划一;年轻人爱的是即兴发挥的rap歌词,“大妈”们则追求舞曲的旋律感;年轻人爱的是“嘻哈”风格透露出的放纵不羁,而在“大妈”们看来,大红大绿、翩翩起舞才能表现太平晚年的祥和气息。

这不仅是趣味上的差异,更是两种人群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平日承受着高负荷工作的年轻人看来,“家”与“公司”相对,应该是享受人群之外的“孤独”的私人场所。因此,年轻人追求的休闲方式是“戴上耳机,整个世界和我没有关系”。而相比之下,广场舞大妈则太与这个“世界”相关:她们集体行动、喧闹不已,显得太像一群“乌合之众”。

颇有意思的是,广场舞虽饱受“噪音扰民”的争议,但其“噪音”和推土机、汽车喇叭发出的“噪音”并非同一种东西,广场舞使用的其实是“音乐”,甚至比年轻人爱的音乐更为旋律明确、朗朗上口。贾克·阿达利在《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对“音乐”与“噪音”的区分涉及到一整套社会秩序的操纵与编排、压抑与反抗。阿达利认为音乐不过是“有组织的噪音”。反过来说,如果对一种音乐做出“噪音”的评价,则指向其对于社会组织秩序的僭越。广场舞音乐被视为“噪声”,一方面确实因为老年人多有听力衰退的现象,这导致广场舞的音乐普遍较为大声;另一方面,这也是由年轻人趣味主导的流行文化秩序对老年人趣味进行的排挤。


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噪音: 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 [法]贾克·阿达利

译者:宋素凤 / 翁桂堂

版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

为了回击用舞步侵占篮球场、用“噪声”侵扰私人空间的“广场舞大妈”,年轻人将“大妈”们对于广场舞的热爱回溯到她们年轻时受到的集体主义教育。然而,同样发生在公共广场中的“尬舞”和同为集体行动的“快闪”等行为却被视为具有正当性“青年亚文化”。与其说老年人对于广场活动和集体舞蹈的热爱确实来自上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存,不如说“集体主义”是年轻人为了抨击广场舞而扣上的帽子。

广场舞的集体性首先其实是为了教与学的便利。有人负责领舞,有人进行模仿,也就自然形成了集体的舞蹈秩序。其次,集体舞蹈的习惯也并非只发生在“文革”时期。在五、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都以健身为目的大规模推广过交谊舞。事实上,交谊舞正构成了当代老年广场舞的重要内容。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附近的广场上,就常年有集体交谊舞活动,老年人就是其中的主力军。


回归社会的中心:大妈们热衷广场舞究竟惹了谁?

“快闪”进入新闻的方式,往往是“惊喜”“感动”“震撼”

年轻人未必不热爱集体活动,他们只是通过将广场舞与上一个时代相联系以便宣称广场舞的“过时”,进而将跳广场舞的老年人赶出公共空间。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年人对于广场舞的热爱,其实正是他们摆脱自己日渐边缘化的社会位置的努力。他们希望从孤独的“空巢”回到热闹的“广场”,回到社会的中心。当年一条模仿王家卫电影台词形容广场舞的段子写得好:“只要我的广场舞步足够快,我就可以把寂寞甩在身后,孤独永远追不上我”。

多数广场舞技术门槛低,花费不多,而且是就近活动,为教育程度不高、生活习惯节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了加入某一社群的便利途径。常有人将广场舞形容为“江湖”,以此讽刺女性聚集的地方总会产生内斗。然而,如果说,“江湖”在年轻人看来是人际关系的不堪重负,那么,对老年人而言,正是在这种“江湖”之中,退出社会工作的他们却可以重新找到被人需要、与人相连的感觉。

总结起来,缺乏素质和庸俗是广场舞的两大“罪证”。前者被叫做“不讲文明”,后者也就是“没文化”。然而,“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应该包含所有人,否则就成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政。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在年轻人的文化之外,也应为老年人的文化留有宽容的空间。更何况,广场舞也并非真正的异类。《毛诗序》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并无深意,不过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表情达意方式。在五六十年代跳集体舞的人和在九十年代跳交谊舞的人老了,于是他们跳起了广场舞。那么,成长于学校课间操改为交谊舞的年代或是看着二次元宅舞、AKB48、SNH48长大的我们,会不会老了之后也成为广场舞的一员?